历史发展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历史的每一客体、每一运动形式与其他客体和运动形式的普通的、共同的规定性,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前后一贯性、连续性和质的稳定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多种关系在各种层次上交互作用形成的复杂整体,在各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各种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则是物质生产和利益关系产生出来的经济关系。用物质生产说明社会的一切生产和活动,用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来解释其他一切关系,这正是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发展统一性把握的关键所在。
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是指处于普通联系中的社会历史客体和运动形式,各自以其固有的本质而相互区别,形成各种各样的差别和不同,以及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阶段性、差别性和本质区别。唯物史观虽然把物质生产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从来也不否认上层建筑及其他非物质生产的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的形式、道路的探讨,本身就反映了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的重视。
只有从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上研究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和更替,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历史运动既是一种基于生产力和经济运动的客观的、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人们追求和实现自己目的的自觉能动过程。客观性、规律性与目的性、自觉性的有机统一和内在结合,恰恰是人类社会作为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区别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本质的规定。
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论,对于我国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展道路和模式多样化思想表明,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模式的多样性,多样化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首先,多样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既是对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共同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又要通过各国的实践来体现和检验,由于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和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多样化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规律。其次,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化与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反思苏联和东欧剧变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是要靠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来显现和激发的,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模式的多样化,中国社会主义之所以在世界社会主义低潮时期一枝独秀,高歌猛进,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走了一条有特色之路。
第二,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多样化的探索要坚持正确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已成为当代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的共识,“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发展道路与模式多样化的代名词。但是主要的是要在“结合”上下功夫。目前对社会主义者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结合,而是怎样结合。回顾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许多挫折和失误都是在“结合”的进程中发生的,毛泽东提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但在建设的结合进程中却发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80年代苏联东欧在改革开始时也提出了要“结合”,但却在结合的进程中发生了剧变,葬送了社会主义。现在人们都在讲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实际上就是在讲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还必须使时代化、本土化与科学化相结合,一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进行认真具体分析,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哪些思想与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什么是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用什么样的国情因素和时代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二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找准结合点。结合要存在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决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三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和自由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的探索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多样化的探索要讲究实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确定和选择的模式要“有用”。其次,要以能否最大程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来判断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道路与模式的优劣与否。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成的,实行过分集中的苏联模式,生产力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地显现和发挥。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任务,也成为社会主义模式转换和创新的立足点。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建设道路和模式的好坏,凡是能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将社会主义由“不够格”引向“够格”的道路和模式就是好道路、好模式。